日前,记者在水乡望牛墩石排村看到,村道空地上看到久违的一幕,只见一农妇正在麻利的将一种长长的农作物的皮剥下来,这个农作物相信很多人都不认识,这一工作只存四五十岁以上人员的记忆里——剥麻。
现在黄麻基本在东莞已经消失已久了,为何现在还有人种这个?据正在剥麻的阿姨说道:“很多年都没有种了,我只在田头种了一些备用,将这个黄麻头(根部)用来煲水,具有清热解暑、利尿消肿的作用,外用可治疗疮疖肿毒。以前种黄麻作用可多呢,剥下的黄麻皮可以用来做绳索、织布、麻包袋,麻骨(黄麻的主茎)可以做灯笼。”
据《东莞市农业志》记载,黄麻在东莞种植历史悠久,在15世纪已经开始种植,主要用来织布及做绳缆。主要生产高峰期在上世纪50年代奖售等扶持政策下,当时为广东省的主产麻区之一。1980年建成东莞县麻袋厂,每年可加工生麻皮8000吨,每年产麻袋4000万条,更有部分直接供出口;道滘草织厂还试用熟麻加工地毡,高埗利用麻骨加工成纤维板,而且还是东莞爆竹烟花的重要原料。
▲网络图片
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黄麻的收购价格提幅没有花生等经济作物高,种植面积连年下降,而且因为各种新型材料的使用,导致利用黄麻的行业日渐式微,90年代黄麻在东莞地区基本消失了。
▲网络图片
其实,黄麻纤维是最廉价的天然纤维之一,种植量和用途的广泛都仅次于棉花,具有吸湿性能好、散失水分快等特点。1999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表明,用黄麻纤维制作的黄麻土工布,能有效地减少坡面泾流和土壤侵蚀;其自然纤维特性能调节改善土壤温、湿度条件,从而有效地促进植物生长发育。而且黄麻的纤维做成席子、床垫等,环保可降解,不失为一种环保经济农作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