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东莞正式印发《东莞水乡功能区高质量统筹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下称《规划》)。根据《规划》,“十四五”期间,水乡功能区将统筹推进环境优化,打造面向大湾区的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。
回首“十三五”,通过持续探索和努力,水乡生态环境不断蜕变,白鹭翻飞、碧波荡漾、绿荫如海的壮美图景在功能区成为现实。在产业不断升级、人才加速集聚等因素的叠加之下,环境开始反哺产业,“绿水青山”正在转变为“金山银山”。
展望“十四五”,《规划》为统筹推进环境优化工作指明路线:要发挥水乡区位优势、自然禀赋等基础,对标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着力提升城市和环境品质,全域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,加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,更加突显出岭南水乡特色风貌、特色文化和现代化城市功能品质,加快建设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。
华阳湖
提升片区生态品质
近几年,“美丽”这个标签,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与水乡有关的话题中,麻涌镇、华阳湖,更是在东莞人的朋友圈中持续“刷屏”。
徜徉华阳湖畔,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、水草丰美、白鹭成群,让人流连忘返。
对于华阳湖这些年来的变化,麻涌镇河长办负责人莫灼华如数家珍:经过治理之后,华阳湖水质从劣五类迅速恢复到三至四类,如今华阳湖的水质一直稳定在三、四类,有时可以达到二类。
华阳湖的变化,不仅体现在这一组数据上。推窗见绿,出门见园。水乡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品质,正在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
陈女士在麻涌镇东太村住了26年。她说:“以前华阳湖的空气并不好。但是这几年,重污染工厂搬走了,华阳湖在不断变美,还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。”陈女士现在经常到华阳湖边晨跑,或带家人去划船。
华阳湖的“破茧成蝶”,是近年来水乡生态品质不断提升的一个范本和标杆。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,《规划》从政策层面要求,“十四五”期间,要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、创建绿色生态城区、加快滨水岸线整治提升。
居民环保意识提升,是影响生态环境改善的底层因素。《规划》指出,要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,联合五镇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,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、绿色家庭、绿色学校、绿色社区、绿色建筑等绿色创建行动。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,积极推动减塑行动,推广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。
加快发展绿色经济
优美生态环境与良好工业发展,往往存在矛盾。但在水乡功能区,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互交融、相得益彰。
麻涌镇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今年3月7日,东莞市政府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度东莞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结果,麻涌镇获得优秀档次,位居全市前三。
“没有好的生态环境,就没有好的发展前景。”这位负责人说,麻涌镇领导班子多次前往镇内企业开展生态环境督导工作,实地检查企业污染源治理工作开展情况;动员全镇各部门、村(社区)通力合作,以问题为导向抓好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,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,狠抓工地管理、企业治理以及VOCs治理,持续深化污水治理攻坚,坚决保障土壤环境安全。
当前,菜鸟网络华南核心节点项目、联东U谷湾区数字科技智造中心项目、东莞水乡·平安信息科技港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项目,正在有条不紊施工中,麻涌镇四处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。
绿水青山映衬下,一座“金山银山”正在崛起。根据《规划》,“十四五”期间,水乡将继续为绿色经济“锻骨”“铸魂”。
《规划》明确,“十四五”期间,水乡将落实国家、省、市绿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保障,完善对节能低碳、生态环保项目的各类担保机制,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。以碳达峰碳中和“双碳”战略牵引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,推进实施造纸、食品、印染、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,逐步淘汰落后产能,推进清洁生产、节能环保、清洁能源、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产业发展,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,引导产业集聚绿色发展。
水乡大道
完善生态建设机制
2.5万株簕杜鹃,美丽绚烂的夜间照明工程……近来,水乡大道经过改造提升,频频令旅客们倍感惊艳。乘车行驶在水乡大道上,一路可以领略到静谧的田园风光、旖旎的水乡画卷、现代化的高层住宅以及欣欣向荣的工业区。
水乡大道所串联的水乡功能区,也正是这样将传统与时尚、历史与现实、工业与农业等丰富的元素衔接和连接,最终形成颇具特色的“岭南水乡气息”。
这股“岭南水乡气息”的背后,是水乡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。河长制、湖长制、林长制……近年来,水乡不断探索完善生态监管体系,水乡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迈向现代化。
《规划》为水乡生态建设锚定了2025年远景目标,也为水乡生态建设机制改革设立了行动方针。
未来,水乡将加快推动市级部门相关权限理顺下放,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,以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,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统一监管,优化生态保育利用。
《规划》还要求,要推动建立健全功能区、镇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机制,推进环境要素协同治理,建立地表水、地下水、土壤环境协同保护机制,推动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格、财税、金融等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。